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4 月
25
星期四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质量认证 -> 认证热点
粤港将深化低碳产品认证交流合作
时间:2016/9/28 10:35:40 作者:谢庆裕 浏览次数:676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7日,粤港应对气候变化联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联络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审议2015-2016年度合作进展,并通过2016-2017年度粤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计划,粤港两地将在低碳产品认证、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发展短期气候预报技术等领域继续交流合作。

  国家碳强度考核

  广东连续4年优秀

  会上,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吴道闻在介绍广东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的情况时透露,作为国家低碳试点省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广东2015年碳强度比2014年下降6.4%,超额完成下降4.25%的年度目标;“十二五”期间广东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3.9%,超额完成下降19.5%的规划目标,继续保持全国最先进行列。广东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在国家碳强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自2013年底广东启动碳交易以来,广东省控排企业的水泥熟料、粗钢、原油加工的主要单位产品碳排放分别下降了4.9%、4.6%和7.2%,四大行业累计节能800万吨标准煤以上。碳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大幅提高,截至2016年8月,广东省碳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3711万吨,总成交额11.3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7个试点省市的31%和35%,并成为全国首个配额现货交易额突破10亿元大关的试点地区。

  粤港在气候预警等方面

  开展交流合作

  据悉,召开此次会议的联络协调小组于2011年在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下成立,主要负责就两地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交流进行磋商,协调粤港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和措施,推进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联络协调小组下设两个专责工作小组,分别推动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的交流,并开展合作项目。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5-2016年度粤港两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如香港卫生署、天文台及环保署向粤方提供了流感样病类数据、每日气象数据及大气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臭氧等数据,以便粤方研究建立流感气候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等级指数。此外,粤港两家认证机构就进一步推进两地认证机构碳标签互认机制合作领域、机制、形式等达成共识。广东省发改委与香港环保署支持粤港两地认证机构交流绿色建材碳标签工作。

  拟在广深率先实施

  近零碳排放示范

  2016-2017年度,双方的主要合作计划包括持续合作发展短期气候预报技术,支持发展流感及虫媒传染病气候预报和预警技术,深入交流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深化粤港两家认证机构低碳产品认证交流合作;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作交流,在即将建立全国碳市场的背景下粤港加强相关交流等。

  当中近零碳排放示范备受关注。省发改委介绍,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广东作为国家低碳试点省,省政府将“深化低碳发展试点,建设珠三角地区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列入了2016年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在广州、深圳等先进地区率先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目前,省发改委正牵头研究制定珠三角地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建议以香港首座零碳建筑——零碳天地为例,粤港双方开展近零碳排放领域交流研讨,为广东省推进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此外,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内地九省区推进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制度建设的部署,广东正牵头制定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制度,现阶段主要在内地九省区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及绿色低碳领域的交流合作,接下来将大力推进与港澳地区分享全国碳交易泛珠区域合作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