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4 月
19
星期五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WTO资讯 -> 国际新闻
中美日欧等国2020年望统一5G标准 商用化进程或加速
时间:2017/7/24 9:45:16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21060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



  中国证券网讯 据参考消息网援引外媒报道,围绕下一代超高速无线通信“5G”,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将统一通信标准。计划到2020年左右在频率等标准方面达成一致,在全球市场上普及通用的设备和服务。5G是物联网“IoT”的核心技术。各国将联手打造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平等竞争的环境,推动设备与技术的引入。

  据外媒报道,5G的通信速度比当前手机所使用通信技术高出10倍~100倍,可传送高清视频等大容量数据。即使同时连接多台设备,速度也不会下降。在日本国内,NTT DoCoMo、KDDI、软银这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正在致力于5G的商业化运营。

  报道称,各国将统一频带和其他服务的防干扰手段。目前,日本计划在5G中使用利用人造卫星通信业务的三个频段,为了让各国和地区使用该频带、统一详细参数将进行磋商。通过民营企业会议在2019年确定技术性国际标准,再由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以2020年为目标制定制度。

  报道称,如果技术标准在全世界得到统一,使用5G的新兴商业模式将更容易确立。例如,冰箱通过内置传感器找出储备不足的食材向用户手机推送提醒的服务将可以在全球同时展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广告推广服务在通信标准统一之后,可节约获取数据的开发成本。

  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均是物联网的重要市场。这些国家的重点企业也在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

  报道称,中国此前一直在研究自主标准。在4G技术之前都是由欧美主导指定的标准,5G标准将吸收中国共同讨论。中国的目标是通过在5G时代使用世界通用技术而非独自技术,推动在物联网领域对全球市场的开拓。随着中国企业加入到竞争中来,围绕5G所进行的设备与服务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果技术标准在全世界得到统一,移动设备和基站就无需针对不同地区分别替换成不同的部件,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相互兼容的设备价格降低,对于用户来说也有很大好处。

  在日本,总务省将在国际性会议的基础上向厂商公布5G设备的技术标准。按照7月内出台的进度表,将在2018年夏季决定频带,并在当年之内最终决定引入5G的移动运营商。由入围的运营商制定手机基站的开设计划。

  【延伸阅读】

  我国5G网络有望2020年实现商用(央视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即将迎来的5G时代,我国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领先的国家之一,综合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

  在北京怀柔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试验网,中国企业刚刚在这里率先完成了5G技术研发试验的第二阶段测试。这辆行驶中的实验车正在模拟测试移动状态下怀柔5G试验网网络和终端信号传输性能,车里大屏幕上同时播放的多路高清视频就是通过5G传输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12路4K高清视频需要每秒6G的数据传输量,相当于4G理论网速的60倍。用4G下载一部蓝光高清电影需要1小时,而5G只用几秒钟。目前,我国已经规划了北京、上海、广州、宁波、苏州为全国首批5G试验网建设城市,计划明年进行大规模测试组网,2019年启动5G网络实际建设。

  去年底国际移动通信标准组织会议决定正式启动5G标准制定工作,由中国移动牵头全球5G系统标准项目。今年5月,中国移动牵头提出的网络架构正式写入了5G网络架构国际标准。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5G技术研究和标准化方面已经发挥了引领作用。

  我国首部《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提出,5G将开辟移动通信发展新时代,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预计到2030年,5G将带动我国直接经济产出6.3万亿元、创造800万个就业机会。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