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3 月
29
星期五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标准独家 -> 标准经纬
三辩方舟子之“打假”理论!
时间:2010/12/10 14:34:41 作者:清 浏览次数:1989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舆论,似乎永远都不缺炒作的话题。近日,“地动仪的仿造”一事,令所有人大跌眼镜!难道我们真的就从小生活在历史的谎言中?
    据方舟子《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一文所述:“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但是所有这些所谓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面对1700多年前便已消失的地动仪,我们在感叹神秘之时,不禁纳闷:难道它真是标准的“山寨货”?难道灿烂了5000年的中国文明,都是历史教科书编写者编纂出来的?编者认为,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

 

●一驳:方舟子的逻辑之误!
    依据方舟子所述,2005年建成的新地动仪复原模型,根本不可能历经1976年河北唐山、2000年云南泸西和2001年越南孟艺的三次真实地震,因为年份不对!而且,没有听说该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的地震。已今证古,恐怕张衡的地动仪也是摆设!
    抛开“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经历三次真实地震,是否有所验震”不谈,单就以今之“仿造”证古史“虚构”的逻辑而言,未免牵强!
    自古以来,中国文明一直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中前行,无论是中医,还是易经,无不如此。加之“传男不传女”、“学而优则仕”等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多少文化精华都无法得以存续。纵然,我们还无法查证地震仪模型是否真的具有验震的功能,但从初衷而言,对历史文明的复原、再创造,也未尝不是一种创新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方舟子认为:《后汉书•五行志》所载的,陇西地震,长安“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与《后汉书•张衡传》中“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相矛盾。究竟是虚构地动仪“验震”功能,还是长安真的没有明显震感?据编者查阅:截至目前,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并证实的,只有“大约在公元134年陇西确实发生过地震”仅此这一条信息。凭我们估测,“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的地震,发生在陇西(六盘山以西,今甘肃),与长安虽不过千里,但震感是否真的存在还不好论断。毕竟,地震烈度和震源的深浅颇有关系。对史料中存在偏差,我们无从知晓,更无从考证。
    因为众多的不确定、没有定论,方舟子单凭个人的推测和判断的“打假”,实难令公众信服。加之,以今之“仿造”,证古史“虚构”的荒谬逻辑,不难令人怀疑,此番打假的真实度!

 

●二驳:方舟子、公众的概念理解之误!
    记得中小学小学课本上介绍: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分析词意,“验震”和“预报地震”并不等同,就其批判之因,恐怕是公众的“误解”已久。
    据常理理解,“验震”是地震发生后,在无震感的地区,用仪器检测出地震的方位;而预测地震,则是单纯的在地震发生前,进行预言式的信息发布,提早预防。
    让我们把《后汉书•张衡传》中记录的史实场景重现演绎一下:在古代,信息传递极为不便。某地发生地震后,除非真实的人为感知,否则一般都往往十天、半月后,消息才“快马加鞭”的送至京城,朝廷的救援、部署才能实施。然而,陇西地震发生时,在长安没有明显的人为震感之时,地动仪就已根据自身原理,准确的测定出地震的方位,并及时的告知!该信息,也在随后传来的“驿报信息”中得到验证!
    论起误读的根源,恐怕还得说人心。自“5•12”以来,逢有地震,就有人议论:“上至天上的云,下至地上的蚂蚁、狗等”都能在地震前产生点预报的异动,而管事的地震局都干啥去了?”、“看看古人,张衡的地动仪都能预报地震,你们这些地震专家怎么这么无能?”……诸如此类,都是公众对生命、财产损失的担忧,希望能够通过预测而去避免。而今,要做到短期预测,从实际来说还有些不现实。难道仅凭对古物的神化,就能安慰现今还无法预测地震的心灵欲望?所以说,对“验震”的“预报地震”误读,是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的。

 

●三驳:批判,真的只在于揭露真相?
    真是一则“炒冷饭”的新闻,竟意外掀起了“舆论震动”!仔细想来,争论之焦点无非是一些存在异议的东西。让大家争辩一下,活跃下神经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是非前后,究竟熟对熟非?
    方舟子,以“文化打假”而著称,但此次打起了地动仪的主意,为公众所批判。先不谈问题争论的结果孰对孰错,但就方舟子而言,再一次着实的秀了一把。且不论,方舟子抱着什么目的来打这场历史文化的假,单就批判本身而言,好像确实有些显得“外行”了!
    “怀疑一切”,固然是一种不错的思维偏好。但如何理性的回归,恰恰要建立在了解知识本身上。不偏听偏信,不仅凭只言片语和个人简单的判断来为对象“定性”,是需要我们来思考的。曾记得,胡适先生曾说过,“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否则,单凭个人的理解和判断,很容易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而方舟子,恰恰犯了很重要的错误,不仅仅是逻辑上,更是轻视了证据的科学力度,还有公众的判断力。毕竟,公众都有脑子,而需要的仅仅是事实而已。
    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公众在大呼上当受骗之余,是否也该深入的反思下: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敢问为什么?而此次地震仪引发的舆论中,就可见有多少人在了解该知识时,是一味的相信,而不去对课本上标注的“模型”二字去深究?既然如此,又为何责怪教科书的编写者的疏失。毕竟,没有明确的标注,并不是刻意的隐瞒。“模型”只是模型,并非实物!
    批判,不仅仅是某个人的知名度炒作,更是真相的普及、理性判断力的回归。说实话,我们可能还要感谢方舟子,是他告诉公众一个学习中的知识疏漏点,但今后如何更加理性的学习,并科学的怀疑、批判,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综上所述,国家标准频道认为:面对地动仪的真假争论,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辨别批判的判断力。毕竟如何科学的看待历史文化及我们所不知道的信息,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对无知的反感和权力的声讨,更是我们理性的思考。对地动仪的现代模型,我们更应宽容的看待,并鼓励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毕竟,对我们现实中的需求带来的是更多的进步!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