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中国行业标准题录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综合资料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5 月
6
星期一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标准·生活 -> 低碳·标准 -> 时政动态
专家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致PM2.5达标格外困难
时间:2011/12/13 9:57:18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1870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在历时近两个月的争论之后,PM2.5监测终于首次现身于环保部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中。就此,专家表示,在实行PM2.5的监测上,我国将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是,真正达标却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是一场持久战。
    【PM2.5争论战】
    近来,北京以及全国部分地方,多次出现大雾或阴霾天,令公众对PM监测高度关注。专家认为,阴霾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林章凛说:“PM2.5可以进入支气管,进入肺部的肺泡,并会进入血液。颗粒物不仅带来呼吸系统疾病,诸多研究也表明,颗粒物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育系统、神经系统、遗传系统造成影响”。
    然而,我国此前一直没有对PM2.5实行监测,而只监测PM10。数据显示,在PM2.5监测结论“有毒害”的极端情况,PM10监测结果仍多次显示为“良好”,与公众切身感受相差甚远。一场关于是否应监测PM2.5的争论由此展开。
    今年以来,公众对不能发布PM2.5监测数值的质疑声越来越多,并开始将之与有关部门的不作为联系起来。林章凛曾表示:“环保的第一要素是人民的健康,哪怕PM2.5暂时没有能降下来,大家知道了是可以采取暂时保护措施,减少对身体危害的。不公布数据是不负责的。而且环保局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需要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开数据是其最基本的责任” 。
    每逢雾霾天到来,这场争论便被推向高潮。12月初,PM2.5新标准在环保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里出现了。此次标准最大的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也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结束了之前执行了11年的PM10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明,新标准实施不迟于2016年。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就此表示,环境保护部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吸取和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标准草案,争取尽快正式发布。
    【PM2.5持久战】
    标准有了,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如何达标的问题。专家称,达标的过程将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表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去解决PM2.5的问题,全世界都少有先例。”
    PM2.5监测和PM10相比,有以下几个攻坚难点:
    PM2.5来源广泛。邵敏教授说,PM10主要来自直接的污染源排放,如企业的污染物排放。PM2.5一半以上来自二次污染物,是一种综合性的污染物,几乎所有污染物都会在其中有所体现,其中包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近日,住建部官员表示,PM2.5指数升高与玻璃幕墙也有关系。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排放源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让人对排放源难“把脉”。
    PM2.5控制难度增大。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教授表示,要控制PM2.5,不仅要控制单一的污染物,更要对各种污染物之间的“关联”进行协同控制。这无论在设备、技术还是人力上,对中国都将是一场持久战。
    能源结构的“门槛”难跨越。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燃煤,而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有专家预测以煤为主的现状未来数年内很难得到改变。
    公众在消费选择上须做出“牺牲”。很多PM2.5的来源,是居民在生活消费中产生的污染,更多地与人的生活质量有关。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世秋说,在经济高速增长中控制PM2.5,还难在需要公众在消费选择上做出某些“牺牲”,例如少开车,减少汽车尾气。
    经济的高速增长令“打击”PM2.5格外困难。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污染的问题也因此在极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出来,形成了各种污染交织在一起的现象,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实现“精确打击”,并不容易。出台相应的监测标准,却未必能在短期内具备达标的条件,这应该是有关部门在推进PM2.5监测上犹豫不决的关键所在。而要真正能够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