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4 月
28
星期日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热点新闻 -> 国内新闻
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已汇聚全省90%以上能源数据
时间:2024/1/22 14:02:03 作者:鱼昊 浏览次数:104 文章来源:新华网

  1月19日,在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58座新能源电站数据全量接入仪式举行,标志着青海省能源数据资源整合又迈出坚实步伐。至此,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已汇聚全省90%以上的能源产、供、储、销数据,实现7大产业、5大行业用电客户的碳排放监测与分析,有力助推了“双碳”目标落实落地,对推进青海能源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撑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青海省支持建设新能源大数据、能源大数据和智慧双碳大数据“三大中心”,能源产业数字化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建成国内首个省级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网青海电力和黄河水电公司作为推进全省能源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深入贯彻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构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数字支撑体系决策部署,在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先行引领,共同发力,高效推进接入工作,确保了58座新能源电站、10503兆瓦容量成功接入,实现全量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助力构建共建共享、愿景一致的和谐生态圈。

  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是国内首个由政府授牌的省级双碳大数据中心,依托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成立,承担全省碳排放数据的采集、挖掘、监测、分析、共享和应用,为全省碳排放监测、碳普惠、碳交易、碳金融、碳信用业务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并逐步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和构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数字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

  自2023年7月成立以来,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深入开展以大数据推动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数字经济发展落地实践,建成国内首个集数据采集、存储、服务、运营为一体贯穿“源网荷”全产业链的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能源行业数据流、业务流深度汇集和全省能源结构态势感知、发电能力分析研判,为能源产业链所有相关方提供服务,打造相互促进、双向迭代的良性生态,支撑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通过深度挖掘和高水平利用能源数据资源,推动能源数据全流程、全领域互联互通,为全省能源安全运行、重点用能单位监管、能耗双控制度落实和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重点支撑和决策支持,促进了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大数据平台,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首创电站集中监控,国内首家实现集中功率预测模式创新,建立了储能云平台,创新共享储能运营模式,实现全省各类型储能电站数据汇聚和以电网为枢纽进行全网优化配置共享储能,缓解了电网调峰压力,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同时,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为政府绿色治理、产业低碳发展、乡村生态富民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积极推动“绿电价值传导”,建成绿电溯源平台,首创电碳模型,打造首家省级碳监测平台,助力全省碳金融服务,构建绿电价值传导体系,推进绿证核算、绿电交易等工作落地。

  下一步,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将坚持以“能源+碳数据”为基础,加快双碳数据采集、核算标准体系的建设,以数字化牵引源网荷储一体发力,推动全省碳排放数据的全量汇集,深化数据应用,与各方深化合作、共建共赢,积极推进发电企业接入工作,共同探索能源互联新形态、能源消费新生态、能源发展新业态,为企业高效运营和政府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以数智赋能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能源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常秉玉)

[责任编辑: 鱼昊 ]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