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4 月
28
星期日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热点新闻 -> 国内新闻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提出3年来取得积极成效
时间:2024/1/22 14:26:55 作者:王雪 浏览次数:501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

  新疆哈密,一阵风吹过,风机叶片转动;甘肃嘉峪关,一束光洒下,电子在光伏板中流动……“丝路风光”点亮杭州。今年3月至年底,杭州亚运会所有56个竞赛场馆将持续使用绿电。

  单车出行、线上支付……在杭州,众多绿色生活方式可累积碳信用,用于抵消亚运会产生的碳排放量,助力实现亚运会碳中和,“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已有超1亿人次参与。

  低碳办赛、低碳生活,杭州亚运会的实践是一个缩影。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年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大力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有关部门出台12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和11份支撑保障方案,31个省区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

  坚持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夯实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高水平高质量开展节能工作,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碳排放统计核算正式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双碳”工作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3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推进“双碳”工作蹄疾步稳。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过5.2亿千瓦。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推动构建煤、油、气、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科学调控粗钢产量,“十四五”以来压减超4000万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重点行业、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标杆水平,引导节能降碳更新改造。严把新上项目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91.2%;推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5%。今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543.4万辆和537.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9.2%。

  ——生态系统碳汇稳步提升。扎实推进重要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狠抓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3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地区、各部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和积极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此基础上,“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4.6%,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今年8月,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双碳”工作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赵辰昕表示,下一步将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式,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责任编辑:王雪 】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