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中国行业标准题录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综合资料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5 月
20
星期一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标准动态 -> 国家标准动态
实验室认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时间:2008/5/29 17:22:24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2373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近日,广东的一家企业,因产品取得了当地一家获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认可的实验室颁发的CB证书,其产品出口时,避免了将样品送到国外实验室进行测试,从而摆脱了认证周期长、费用高等麻烦,企业感到非常方便。如今,享受到这种便利的企业是越来越多。

    我国实验室认可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目前,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已经认可实验室2038家,比1994年增长了27倍。由于组织结构和运转体系日益完善,认可领域和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实验室认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实验室认可是指由政府授权或法律规定的一个权威机构对检测、校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作出正式承认的程序。根据我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并经国家认监委授权,权威机构是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L)。检测、校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通过认可,意味着其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符合某项国际或国家标准,在其认可范围内出具的检测结果不但易于为政府所承认,而且也能广泛被社会和贸易双方所使用。

    据了解,CNAL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导则和指南建立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认可体系,制定了科学的内部质量手册和对外公开性文件,注册了2295名实验室评审员,组建了2000多人的专家库,保障了管理制度和体系运转的有效性。CNAL每4年接受一次国际同行评审,为提高实验室认可工作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实验室认可工作在国际合作方面发展迅速。CNAL是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和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互认协议签署方,所以,其认可结果还会被来自37个经济体的46个ILAC多边互认协议成员以及来自15个经济体的20个APLAC多边互认协议成员所接受,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性检测,降低成本,简化手续,起到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由此,也使我国在此项工作上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CNAL2001年成功主办了APLAC年会,2003年成功主办了APLAC检查机构研讨会,承担了APLAC能力验证项目,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CNAL还承担培训活动的组织工作,参加标准物质工作组,参与检查机构认可实施指南工作组,承担国际同行评审任务和一些期刊编辑出版,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认可结果的利用度也在不断提高。截至目前,一些国外政府部门把CNAL认可报告作为某些商品的通关条件,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肯尼亚和巴西等国家规定,从中国进口食品、中成药、陶瓷等产品,必须由经过CNAL认可的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才准许通关;欧洲、中东、非洲一些国家也规定,食品、电器、汽车、蓄电池、医疗器械等商品,也必须经过CNAL认可的实验室检验。另外,2004年,CNAL收到认可查询要求400多件,涉及欧洲、非洲、亚太地区、南美洲的20余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电子电器、IT产品、食品、化工、矿产、机械、医药等十几类产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外对CNAL认可结果的承认和重视。

    在国外市场方面,出口生产企业内部的实验室被CNAL认可成为一些国外大公司采购的必要条件。例如,微软、戴尔等公司采购的电子、精密机械产品,必须经过认可实验室的检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飞机发动机公司在中国采购的材料必须经过认可实验室的检测。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